十二经温凉补泻
最近看了几本书,虽然可能没看进脑子里去但应该还是留下点印象吧。受到看过辅行诀的亲可能都对里头的各种补泻汤印象深刻,后世医家对此也各有发挥,从《洁古珍珠囊》开始,逐渐出现了归经的概念。每一个药,对其所归之经都能起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效果,我整理了一下最近在看的两篇文献,分享给大家。篇幅很长,耐心不够的亲还请从这里开始弃坑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笔花医镜》五脏六腑用药部队 心部 〔补心猛将〕北五味〔次将〕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 〔泻心猛将〕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次将〕山栀仁、连翘心、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 肝部 〔补肝猛将〕枸杞、北五味、乌梅〔次将〕山茱萸、菟丝子、首乌、当归、白芍、沙苑蒺藜、鳖甲、龙骨、牡蛎、木瓜 〔泻肝猛将〕郁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次将〕香附、木香、延胡索、柴胡、山栀、川芎、川楝子、赤芍药、栝蒌壳、白蒺藜、陈佛手、钩藤 〔凉肝猛将〕龙胆草、胡黄连〔次将〕羚羊角、夏枯草、石决明、青蒿、菊花 〔温肝猛将〕肉桂、桂枝、吴茱萸、细辛、胡椒、骨碎补〔次将〕菟丝子、艾叶、山茱萸、茴香 脾部 〔补脾猛将〕白术、黄精〔次将〕山药、扁豆、苡仁、大枣、炙甘草 〔泻脾猛将〕枳实、莱菔子〔次将〕神曲、麦芽、山楂、枳壳、浓朴、大腹皮、使君子、白芷、鸡内金、陈皮、槟榔 〔凉脾猛将〕大黄、黄芩、栝蒌霜〔次将〕黄柏、山栀、知母、银花、武夷茶 〔温脾猛将〕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苍术、胡椒〔次将〕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芜荑、焦谷芽、川椒 肺部 〔补肺猛将〕黄耆、人参〔次将〕党参、沙参、百合、燕窝、阿胶、怀山药、诃子、麦冬、冰糖〔泻肺猛将〕葶苈、麻黄、白芥子、桔梗、升麻、胆星〔次将〕苏子、牛蒡、杏仁、前胡、紫菀、桑白皮、僵蚕、竹茹、贝母 〔凉肺猛将〕石膏、黄芩、竹沥、马兜铃、山慈菇〔次将〕洋参、元参、山栀、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麦冬、薄荷、海石 〔温肺猛将〕麻黄、天南星、北五味〔次将〕苏梗、款冬花、制牛夏、生姜、烟 肾部 〔补肾猛将〕熟地、枸杞、淫羊藿、北五味〔次将〕生地、巴戟天、首乌、杜仲、龟板、女贞、豆皮、海参 〔泻肾猛将〕猪苓〔次将〕泽泻、知母、赤苓、苡仁 〔凉肾猛将〕朴硝、元明粉、苦参〔次将〕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温肾猛将〕破故纸、鹿茸、鹿角胶〔次将〕山茱萸、菟丝子、大茴香、艾叶 胃部 〔补胃猛将〕白术、黄耆、大枣〔次将〕扁豆、山药、炙甘草、桂圆、红枣 〔泻胃猛将〕石菖蒲、枳实、雷丸、白芥子、莱菔子、神曲〔次将〕苏梗、枳壳、蔓荆子、麦芽 〔凉胃猛将〕石膏、犀角〔次将〕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萆、知母、芦根、竹叶 〔温胃猛将〕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次将〕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乌药、煨姜、浓朴、川椒 膀胱部 补膀胱药.即补肾之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次将〕独活、防风、蒲黄、川楝子、前胡、藁本、泽泻、葱 〔凉膀胱猛将〕甘遂、龙胆草〔次将〕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 〔温膀胱猛将〕吴茱萸〔次将〕乌药、茴香 胆部 〔补胆猛将〕乌梅〔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梗、青皮〔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次将〕山茱萸 大肠部 〔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次将〕当归 小肠部 〔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三焦部 〔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次将〕柴胡、香附 〔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心包部 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我最早接触的是《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是当时规培值班的时候在某个科室发现的,作者不详,但是却将药物通过归经及功效与五脏六腑联系起来,给人以清晰明了的作用,便于记忆。而后来读的《笔花医镜》,因为作者江涵暾出身江浙,曾在岭南地区当过官,他的书中用药思路与温病一派尤为相似,读起来颇有熟悉之感,因此《笔花医镜》中记载的脏腑温凉补泻我有稍微认真地拜读过。这么一分,其实用药思路会很清晰。以前跟诊的时候,有些想不明白的药,现在对照这个表一看,其中意味就显得没那么深长了。比如说脾胃科大咖黄主任喜欢用黄芪,虽剂量不大,但遇上合适的患者就会上。《笔花医镜》认为黄芪是补肺胃的猛将,岭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易伤气津,其人体质多脾虚,补气之时仍需防气外泄,因此黄芪大补胃气之余,尤可固表,内外合治,以全补益之功。师公喜欢用槟榔通便,以前我是不大懂的。槟榔在课本里归为驱虫药,本身有少许毒性,但其行气利水力佳,为泻脾次将,故可泻脾之气,行脾之水,恢复脾降浊的功能,故能通便。石菖蒲既是泻心猛将,又是泻胃猛将,其功芳香化浊开窍,其气辛散,有一定的走窜之性,泻胃之湿浊,泻心之郁结,因此用于痰浊壅盛兼有情志问题的胃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枳实和莱菔子为泻脾猛将,对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腹胀效果很好,其中枳实消胃胀,莱菔子消肠胀气。这堆药里边,最让我惊讶的是五味子,为补心、肝、肾三脏猛将,还是温肺猛将,这药用途有点多呀,可惜平时用得比较少,以后有机会可以多试试。这两篇文献中摘抄出来的脏腑温凉补泻用药,我个人偏向于《笔花医镜》中的版本,不仅因为《笔花医镜》中的分类更细致,还因为《笔花医镜》中的用药富含岭南医学的气息,尤其是在脾胃部中的药让我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笔花医镜》我其实买了很久了,读研期间一直没有时间去研读,不然当初可以给我的毕业论文带了很大的灵感。现在也立一个flag吧,如果以后有研究方向跟我一致的师弟师妹,能看到这篇推送,希望有后继者能完成我这个想法。我的胡说八道就只写到这吧,这篇文章算是安利文,这样的药物分类法总的来说还是很有趣的,能够归属中医临床药学的范畴。在学习药学的时候遇到困惑的地方,或者临床上遇见问题一时想不起该选择什么药物的时候,查一查,有时候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希望这则安利能给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带来帮助。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tx/10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师传几个中医药秘方,效果极佳多少人排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