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北京最好的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中医流派异彩纷呈,如非家传或师承,很难登其堂、入其室。我虽然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也跟过几位名医,但学的只是一病一方而已,总感觉对中医没有整体的把握,建立不起来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到临床之后,更是四顾茫然,理论和实践难以统一。后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学习,不断临证,参阅众多的古典医籍,汇通各位名家的学术思想,逐渐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溯本追源、尊崇经典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历代医著汗牛充栋。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基础,特别是《内经》,更是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西学东渐,中医的科学性受到怀疑,中医经典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再加上古文佶屈聱牙,深奥难测,更让人难以理解。我学习之初对中医经典认识也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总想用西医的观点来认识中医、解释中医,而不能用中医固有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也走了一些弯路,但随着临证日久,逐渐感到中医经典的宝贵。为了便于学习,我将《内》《难》中的经典条文,按照阴阳、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法等分为六个系统进行摘抄,汇集为《医理知要》。后又将历代先贤的经典言论进行摘抄,汇集为《医理补要》。临证之余多加诵读,确能触类旁通,如有源活水。 二、四诊合参、独重脉诊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没有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所谓的辩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收集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最后归结为一个“证”。没有正确的诊法,不能广泛的搜集材料,也就很难正确的辩证,更谈不上论治。但中医症状纷繁复杂、凌乱无章,很难记忆。为了便于记诵,我将邓铁涛的《实用中医诊断学》、赵金铎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所载症状,按照四诊进行归纳,编为七言歌诀,汇集为《诊法要诀》。在临证之余,经常诵读,能够温故而知新,为临床辩证搜集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独特方法,历来就受到医者的重视,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患者更是以脉试医,如果不能凭脉而言中病情,就不能挽留患者。虽然仅凭脉学诊断疾病有独炫其技之嫌,但脉学的重要性却不可替代。我最初在临床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脉诊,因为只有脉诊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留住患者,同时也为了继承好脉学这门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于是发奋学习脉学。但《脉经》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浮紧弦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比较玄妙的部分,确实难通。我查阅了《医部全录》、《医宗金鉴》、《濒湖脉学》、《三指禅》、《脉经》、《脉诀规正》、《脉确》等三十余种古籍进行深入学习,发现古人脉学太繁琐,内容重复太多,徒有其名,但临床意义不大。我将各家脉学观点汇总对比,最后确定以寸关尺定脏腑,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有力无力为目,最后形成浮沉迟数、洪弱虚伏,缓滑弦芤、促结代动等十六种脉法,执简驭繁,用于临床,颇有效验。 三、辨证论治、方证相合 辩证是为了论治,但往往辩证准确以后,又会遇到无方可用或用方不当的困难。我带着这个问题查阅资料,发现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有证无方,要么是方证不合,即使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证候规范与辩证方法体系的研究”也不能完全解决。因此我将《中医证候辩证轨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谦斋辨证论治学》、《中医方剂学》等进行检索筛选,并补充了《证治准绳》、《名方类证大全》中的一些方剂,以证统方,以方应证,汇集为《方证备要》,以备临床使用。同时,我还按照外感、内伤、皮科进行了归纳。建立了证候群。其中,外感病分为三期二十一证,内伤病按照五脏进行归类,分为五系八十八证,皮肤病按照风寒暑湿燥火分为十二证,这样更有利于临床实用。 四、专病专治、以病为参 徐灵胎云:“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现代医家岳美中也主张要“专病专治”,不能滥用通治法。在学习中我也发现晋唐以前古人非常重视专病专治或辨病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伤寒杂病论》治疗黄疸用茵陈蒿汤,治疗脏躁病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百合病用百合汤等等,不一而足。并且我发现,现在很多名医大家或科研机构针对某个病也会使用相同的方子。于是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查阅《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晋唐以前医籍搜集专病专方。二是从万方数据库上大量搜集医学论文,然后以病为纲,筛选公认的方剂和常用的药物,组成基础方。现在已经完成六十余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搜集整理工作,汇集为《临证集要》。 五、辩症用药、随症加减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是先有症状,才有疾病和证候,同时也是先有了中药的主治作用,才有了四气五味理论和君臣佐使的方剂,因此对症用药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本意。在临床上如果不能随症加减,就会出现有方无药的局面。我按照症状对中药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总结了个“药队”。这些“药队”一般为三味,多则四味,少则两味。来源有三种,一是经方验方,如三拗汤、三子养亲汤、生脉饮等;二是古代本草学中的经验用药,如《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李东垣随症用药凡例》《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谦斋医学讲稿·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等医籍中所载对症用药;三是根据现代药理所选定的药物,如降转氨酶的五味子、龙胆草、虎杖,降血糖的黄连、葛根,降血脂的山楂、何首乌、泽泻等等,汇集为《用药法要》。 这样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临证,不断总结,将自己总结的经验编为《慧思集》,涵盖了中医的理法方药。形成了通治法与专治法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专病专治、辩证用方、随症用药的诊疗体系。 下面就以胃痛为例向大家汇报一下诊疗的体会。 胃痛为临床常见疾病,更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疾病。均可以用以下方药来辨证论治。 1、治法: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因此脾胃病多以通腑行气为主治法。 2、基础方:苏梗、香附、青皮、白芍、炙甘草。 3、辩证用方: (1)寒邪犯胃:良附丸加味 (2)风寒犯胃:藿香正气丸 (3)风热犯胃:银翘散加味 (4)暑湿犯胃:新加香薷饮 (5)饮食停滞:保和丸 (6)痰湿内阻:平陈汤加味 (7)胃气壅滞:加味香苏散 (8)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9)胆胃不和:蒿芩清胆汤 (10)胃气上逆:旋复代赭汤 (11)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 (12)胃阴不足:益胃汤加减 (13)胃热内蕴:清胃散 (14)瘀血阻络:失笑散合金延香附汤 (15)脾胃气虚:四君子汤加味 (16)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17)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加味 3、随症用药 (1)兼夹宿食:神曲、麦芽、鸡内金 (2)干呕呕逆:生姜嚼服 (3)胃热呕吐:芦根 (4)胃寒呕吐:豆蔻 (5)泛酸:海螵蛸、瓦楞子、煅牡蛎 (6)腹胀满:厚朴、木香、槟榔、香橼 (7)胃寒呃逆:丁香、柿蒂 (8)胃热呃逆:竹茹、陈皮 (9)大便秘结:大黄、芒硝 (10)疼痛剧烈:金铃子、延胡索 (11)胃出血:白芨、三七粉、蒲黄、云南白药 (12)胃热口渴:石膏、知母 (13)胃酸减少:乌梅、木瓜、山楂 (14)烧心嘈杂:竹茹、黄芩 (15)嗳气呃逆:旋复花、代赭石 (16)恶心呕吐:清半夏、竹茹、代赭石 (17)口干口渴:芦根、花粉 (18)口苦口干:黄芩、栀子 (19)嗜酒伤胃:枳椇子、葛花 (20)脾虚便溏:扁豆、山药 (21)小腹胀满:乌药、沉香、小茴香 (22)口苦口臭:黄连、竹茹 (23)幽门螺杆菌感染:公英、黄连、吴茱萸 (24)胃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经过多年临床使用,多数患者以基础方加辩证用方,加随症用药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我还是中医界的一个新兵,多年来做了一些努力,也有一些小的收获,但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用一首小诗抒发一下我的心情。 生逢盛世已不惑,半世飘摇无所成; 愿用十年磨杵功,不负一世岐黄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tx/10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0803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