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例研究,让教研走向更深处

——“新基础教育”初中化学优秀课例移植教研活动略观

12月18日,迎着朝阳,与青春洋溢的学生相伴,区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尤霞老师和各学校化学教研组长及核心组成员老师们汇聚一堂,来到雪宫中学美丽的校园内参加初中化学学科特色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全区初中化学教育核心力量于一体,围绕化学优秀课例的移植与重建,突出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与提升,通过持续推进优秀课例资源的积累与优化,实现课堂教学研究性变革实践的落地生根,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

活动伊始,大家首先观听了两节分别由雪宫中学程文英老师、临淄三中张燕老师执教的《钢铁的锈蚀与防护》的移植课。这两位老师刚刚参加了全区义教段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天的移植课例交流,也再次体现了她们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优秀的教学基本功。

授课完毕,先由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本次课例移植的反思与重建环节。两位老师的反思主要聚焦在回扣自己最初的教学预设,对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进行了剖析——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没完成或是没落实好的地方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对没完成或没落实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程文英老师:《钢铁的锈蚀与防护》这节课的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理念。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自主实验、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这无疑使其学习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因为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用更为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他们熟悉的学习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研究钢铁锈蚀的情境,用科学家的眼光探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问题,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在探究影响钢铁生锈的因素环节时,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应适时提醒学生阅读课本97页的文本资料,提高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进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堂上我对探究金属的锈蚀影响因素,考虑得不够全面,如关于铜的锈蚀探究,需要考虑如下控制变量的化学反应情境:如铜与氧气、铜与二氧化碳、铜与水、铜与水及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及二氧化碳、铜与水及氧气、铜与水及氧气及二氧化碳,要利用设置问题的技巧给出学生足够的实验设计及探究时间,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本节课与前面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联系,充分挖掘物质的结构组成与其性质及用途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张燕老师:本节课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围绕三个知识点即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展开讨论,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做出猜想,并针对自己的猜想展开讨论。要求各小组首先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然后分享交流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并说出如此设计实验的意图以及要探究的因素,而后借助实际的实验结果,使得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对比实验的设计意图以及探究的因素,并且通过不同试管之间的现象对照,归纳出导致铁生锈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酸或者是盐只能加快生锈的速率,而不是钢铁生锈必需的条件,效果不错。对于铁的生锈和铝的生锈进行了产物结构的对比,归纳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有:因为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容,比如说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课堂上引领不是很到位,导致了部分小组同学思路不清晰,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节奏稍显拖沓,不够紧凑。此外,虽然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发散同学的思维,却忽略了后续的生成,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知识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知识层面的掌握,而在对于重要理念、学习方法、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的培养上仍然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度的思维建立,在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上不是很好。

重建构想:在探究钢铁生锈的因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然后将药品和仪器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让他们能面对实物更真实有效地拿自己手头的药品和仪器去设计实验,如此一来,效果一定会更加生动有实效,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探究到减缓钢铁锈蚀方法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初三学过的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领学生从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出发来控制钢铁锈蚀的条件,从而达到减缓钢铁锈蚀的目的。进而可以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控制好了化学反应的条件,才能让化学真正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活。

接着,与会的老师们也结合“新基础教育”理念,对这两节移植课例进行了评课和反思重建。

周刚老师对张燕老师的课的点评:张老师的课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基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已有知识和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各问题设计层次递进,螺旋上升:导入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什么容易生锈?然后利用科学探究掌握钢铁生锈的有关因素,进而依据学生掌握的钢铁生锈的有关因素推导延缓钢铁生锈的方法。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立场体现得比较好,实验教学以及整体知识的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思想和策略,课堂资源生成有效。一是对实验教学的把握很值得大家学习。设计实验注意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实验前能及时给与点拨,使学生明确注意事项,总结完现象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适时得出结论。完整而统一,浑然一体。二是对学科思想渗透的很到位,比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等。通过对比铝和铁表面氧化物的结构,分析在保护内层金属方面的作用很好的突出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于世界范围内铁生锈现状的分析以及钢铁锈蚀的防护措施、爱惜自然资源等能够深层次的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三是借助于丰富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现象进入化学的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后借助于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真正贯彻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课标理念。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主板书略简单了些,再重新进行更翔实的设计效果应该会更好。

程丽静老师对程文英老师课的点评:程文英老师的课堂处理细致,课堂上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落实了很多我们课堂上处理较少的细节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生锈的因素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加速生锈的方式,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的结果令人惊喜,比如提到了改变温度、加盐溶液、加酸、改变接触面积等方式。程老师处理完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后,继续将刚学过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探究影响铜生锈的因素”,学生考虑非常成熟,给出的方案表明学生充分理解了“控制变量”思想。

从程老师的课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念贯彻较好,注重了知识结构的迁移化教学,做到了上关下联。教师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的学习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化学“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无疑使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尤其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们先是经历了感性实验,后又经历了理性的推理,这样的动静相容,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教师也充分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待提升和改进之处:教师可以再调整教学方式,以更好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yf/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