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凉,自处暑后,一场又一场的秋雨也预示着秋天真的到来了,在道路两旁为我们遮风挡雨数月的梧桐树也已有了成片的落叶,当看到这些,也许是感受秋天最明显的时刻。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曾作《梧桐》诗一首,写到“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实满风前地,极添雨后苔。群仙傥来会,灵凤必徘徊。”便表达了此种心情。

说到梧桐,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树上挂着一个个小球球的大树,但那种数其实为悬铃木科植物,中国最常见的是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与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由于名称上的混乱,很多人都分不清到底什么是梧桐。其实梧桐为梧桐科梧桐属落叶大乔木,它的树皮呈绿色,摸起来很光滑,开淡黄绿色的花朵,很不显眼,果实为蓇葖果,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梧桐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方均有种植,其栽培较易,管理简单,枝繁叶茂,常作为行道树用于美化环境。

梧桐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从花、叶到种子、树皮等都可入药。

梧桐花(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性平,味甘,归肺,肾经。

:利湿消肿;消热解毒。

:水肿;小便不利;无名肿毒;创伤红肿;头癣;汤火伤。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①治水肿:梧桐花(干)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烧烫伤:梧桐花研粉调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梧桐叶(出自《本草纲目》)

:性寒,味苦,归肺,肝经。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降血压。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痔疮;小儿疳积;泻痢;高血压病。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鲜叶敷贴,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①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哮喘:梧桐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发背欲死:梧桐子叶,鏊上煿成灰,绢罗,蜜调敷之,干即易之。(《补缺肘后方》)

③治背痈:取梧桐鲜叶,洗净,用银针密刺细孔,并用醋浸,整叶敷贴患部。(《福建民间草药》)

梧桐子(种子)(出自《履巉岩本草》)

:性平,味甘,归心、肺、胃经,

: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

: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2-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敷。

①治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梧桐白皮(树皮)(出自《本草图经》)

:性凉,味甘、苦,归肝、脾、肺、肾、大肠经。

:祛风除湿;活血通经。

:风湿痹痛;有经不调;痔疮脱肛;丹毒;恶疮;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①治肠痔肛边有核,痛发寒热,生疮。猪悬蹄壳5枚,生梧桐白皮4两,龙胆2两,生桑根白皮半两,蛇蜕皮1两,雄黄(研)1两,生青竹皮2两,生柏皮2两,露蜂房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3分,猬皮1两,附子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20枚,猪脂1斤。上药除雄黄猪脂外,锉碎,以醋1升拌一宿,先熬脂令沸,即下诸药,候桑皮赤黑色,以绵绞去滓再煎,下雄黄,以柳篦搅令匀,于瓷合内盛。每服1枣许,空心温酒调服。日晚再服。更取枣核大,用绵裹,纳下部,日再换,以愈为度。(《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妙应膏)

②治肠痔,生疮。猪后悬蹄3枚(炙黄),生梧桐白皮4两,生桑根白皮5分,龙胆5分,雄黄(研)5分,蛇蜕皮50(炙),生青竹皮6分,露蜂房(炙)3分,蜀椒3分(汗),猬皮(烧)4分,附子(炮)4分,生柏皮7分(炙),杏仁30枚(去皮尖)。上药细切,绵裹,以苦酒2升半淹渍1宿,于火上炙燥捣筛,以猪膏3升和,微火上煎如薄糖。敷疮,井酒服如枣大。(《普济方》卷二十七。青龙五生膏)

与梧桐名称相似以致易混淆的植物还有另外两种分别名为泡桐与毛泡桐的植物,听起来名称即为相似,它们都是属于玄参科泡桐属的2种植物。泡桐与毛泡桐外部特征很相似,其中泡桐花期在2-3月,毛泡桐则在4-5月,泡桐花外部白色,内有紫斑,而毛泡桐外部紫色,内部白色并有紫色条纹。见下图(左泡桐,右毛泡桐)

这两种树都在春天开放,疏叶大,树冠开张,四月间盛开簇簇紫花或白花,清香扑鼻,常作为行道树。它们的花、叶、果实、根皮、树皮都可入药。

泡桐花性寒、味苦,清肺利咽;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火;急性结膜火;腮腺火;疖肿;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激;或制成膏剂搽。

泡桐叶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痈疽;疔疮肿毒;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贴、捣敷或捣汁涂。内服:煎汤,15-30g。

泡桐果性微寒、味苦,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和炎;咳嗽咯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泡桐树皮性寒、味苦,祛风除湿;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热痹;淋病;丹;痔疮肿毒;肠风下血;外伤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呐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汁涂。

泡桐根(根或根皮)性微寒、味微苦,祛风止痛;解毒活血,主治风湿势痹;筋骨疼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作者简介:陈静女,汉族,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中科爱心救助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yf/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