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条和船夫有关的里弄朝阳巷
水土宜陶的景德镇,不光土质好(瓷土),水也为这座小城带来了灵气。 昌江晨雾——一醉百年摄 旧时,相比车马运输、人力挑担,水运是最便捷、实惠的交通方式。在这方面,景德镇有着先天的优势。 这座城市水源丰富河流众多,(除了主河流昌江外,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其间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巷构成了水上运输的绵密网络)。所以水上运输非常便利。 图片来源:了了亭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能见到上游的安徽放排至昌江的场景,以及熙熙攘攘载着瓷器的白帆船。 熊钦元《昌江河畔》摄于年 熊钦元摄于年扬帆千里送玉瓷 那时的作坊主为了节省运输成本,采取“就近原则”,就将窑房、作坊建在河岸之边,货物一经打包好,便直接沿河一路抵达目的地。 自宋元两朝以来,沿河两岸的窑作群就十分兴盛。久而久之,窑作群也越建越多,作坊主及工人们工作在那里,也生活在那里。后来,这些窑作群也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里弄和老街的雏形。那里最早的居民,就是当年的作坊主、雇工,以及靠水运生活的船主和船工。 现位于御窑景巷旁的“朝阳巷”,便是当年船主船工的聚集地之一。 据《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朝阳巷,东至朝阳巷横弄,西经中山北路至昌江河岸,中段有两直角弯,弄长米,宽1.4米。明清之时形成,聚集不少运输、物流行当。民国九年,浮梁豪绅张佩贤在此巷建一大片房屋,门向东南开,阳光充足,门坊上书“朝阳门”三字,故名朝阳巷。 巷口的门牌如今已焕然一新,与整洁的地砖融为一体,显得格外精神。 离巷口不远,有个老宅,就是朝阳巷21号“北公乡所”。这座老宅虽已破败,但仍突显着景德镇当地的建筑特色:墙面仍是颜色深浅不一的窑砖墙。 门口还有几级用青石砌成的台阶。 木质大门保存得还算完好,朝门缝望去,依稀可见点点绿色,想必太久没人管理,已杂草丛生了。 据说,“北乡公所”是昔日景德镇以北现为蛟潭镇、经公桥镇等地居民聚集议事之所,后来也用于办学,又名“北斗书院”。 除了砖瓦结构的老宅,在以前,还有很多木质结构的房屋,据说,路两侧的老木板房都被毁于年的一场火灾,而后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楼房。 如今,当你走进朝阳巷,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年代久远的老宅旁被众多新式的楼房所包围,亦形成鲜明对比,新旧交织,别有一番意味。 本文由景德壹瓷整理/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如需转载请留言征询,谢谢! #END# 动动手指即可置顶 每天精彩内容随时知晓 ▼ 中秋快乐! 有壹瓷相伴,你也是生活的艺术家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开始长在什么地方白癜风能好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tx/1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润童心色彩斑斓绘书香雅致朝阳
- 下一篇文章: 马未都说为何收藏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