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建筑课设作品展上
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m.39.net/pf/a_4454953.html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年4月11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开放式设计终期评图圆满结束。这是一次特殊的大师班设计课,八周的设计课都在线上进行,可谓真正的“云教学”。尽管疫情为本次设计带来了重重阻碍,但同学们依然通过不懈努力以及积极的思维碰撞,呈现出非常优秀的设计成果,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让我们通过总结推送系列,一起来回顾精彩的终期评图现场。 注:本推送中所展示方案均已与原作者联系并获得展示许可 第一组 “ZOOM”——寻求CBD的突破 设计题目:朝阳公园南侧地铁枢纽公共空间改造 设计导师: 邵韦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联合指导: 刘宇光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周泽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李家琪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评图嘉宾: 崔彤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副院长 李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题目介绍: 研究区域为朝阳公园南侧、凤凰国际传媒至朝阳公园南门的东西向带状滨水城市空间,主要为未来地铁3号线与14号线交汇形成的公共空间。该区域现有的城市空间缺乏秩序,品质较低,使得其滨水的景观价值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该地段大型公建的落成与地铁的修建,大量人流和城市活动必将对这一区域的空间品质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地段既有的问题是:建筑缺少统一规划,景观、滨水等等不匹配以及停车场的削弱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契机是寻求CBD的突破,利用地段区位优势,处理好三号线与十四号线交汇的问题。 zoom评图现场截图 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一 设计者:杨一钒 方案介绍: 这次设计课课题最大的特点是地段的复杂性,既要处理水平方向上城市与自然、面状公园与点状地标的关系,也要考虑垂直方向上地上与地下的衔接关系。我采取的对策是通过环环嵌套的拉花原型实现地面上下的转换,在不影响场地东西方向的路线关系和南北方向的视线关系的前提下将这一节点立体化,引导人群更自然主动地去介入周边环境。环道本身通过起伏及宽窄的变化,对人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限定,同时也通过围合、融合、及对景等方式对场地及周边的景观和建筑予以回应。当然,方案深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嘉宾点评: 邵韦平: 这个地段比较敏感,但是同学把握的度很合适。寻求场所的适应性,切入的角度很合适。既有创造的自由,又有适应性和控制性。两层环具备与地面和地下的联系。内环可以再单纯一些,使构思完整实现。 李淦: 这位同学主要次要的范围把握较好,形式和周围建筑关系处理得很好好,次要范围设计给主要范围设计提供了依据,环的形式与体量是比较合适的。此外,细节设计得比较科学,通过坡道弱化形式有利于形式的完整性。 崔彤: 把线性的空间变成环状的空间,与凤凰中心的同构不同形 人流的容纳,分解,行为研究,形态逻辑完整。形式不是完整圆环,而是受到外力影响有所变化。同学把握住上下关系,感悟到并回馈到设计中,表达不费力,稍微的变化解决了很多问题。整个方案区别于别人的环,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控制,下面的环托举上面的环,自己托举自己的建构逻辑完整,形成了有趣、诗意的结果。 建议:注重能量特征,直的柱子可以去掉,通过其他的结构方法去解决,使得整体更加干净利落。 刘宇光: 环的概念可能会比较自我,但同学的处理使得方案由单一的环变到景框立体空间系统,通过多样性流线和几个不同的维度转换,不断把不同维度的问题用一个模型去解决。 周泽渥: 概念需求、结构落地需求比较到位,方案逻辑清晰,重点从一个方向突破。 建议:可以加入材料实现,设想可以再大胆一些。 李家琪: 这位同学在很早的阶段就找到了形体的自洽状态。她所遇到的难点是,形体的预设与场地的关系如何纯粹地进行下去。现在的结果非常匹配环境,造型优美,成为场地中的一个节点。 滑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cd/5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报漳浦朝阳水库工程又有新进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