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创作被合掌问题困扰已久,读完此文
关于对联“合掌”概念的探讨和建议 文/艾晓东 合掌,合并两掌,表达恭敬,是佛家的一种礼法。后被诗联界借用,在诗联创作中,称“合掌”为一种诗病。 年的《联律通则》第十条“忌合掌”,但“合掌”的概念与定义并不明确,长期困扰诗联创作的“合掌”问题尚未解决,许多作者感到困惑和迷茫,各执己见,时常为此争论不休。今天笔者多啰唆几句,捋清思路,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王力先生提出:“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作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的观点。这种说法在实际创作中,引来了诸多困惑与争议,几例说明。 例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管是鱼跃、还是鸟飞,上下联都是在比喻人们,只有到广阔的天地里,方能自由施展才能的意思。按照上下联“基本上同义”的说法,合掌了,是大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一种“正对”手法。正对,正面对仗,上下联用意义相近的句子,反映、说明同类事物或同类概念。自古以来的诗联,这种“正对”的句子很多。 例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书山~,上下联句子基本上同义,都是围绕“治学”概念展开,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勤奋学习。 例3: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句子基本上同义,都是祝愿或称赞人们生意兴旺发达的意思。 由于“合掌”的概念不清,一些千古名句,也有被“合掌”的嫌疑。 例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上下联的意境是基本相同的,合掌了。 例5: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上下联皆指“山林的幽静”,意境合掌了。 从上述的例1至例5,都符合了“上下联基本上同义”的说法,都合掌了。像这样有意境、有哲理的对联(句),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成了“谚语”、“名句”,早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今天却因为“合掌”问题,把这些名句说成是犯“大忌”,判了死刑,笔者认为欠妥,不以为然。 “合掌”的概念与定义,需要重新讨论和明确,笔者抛砖引玉,是否可以这样说:“出句与对句中的主语、宾语等关键词的词义相同,或基本上相同,叫作合掌。出句与对句中非关键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不算合掌”。 按照这种说法,以上1-5例都不能算是合掌了。但以下几例为合掌。 例6: 华夏千山迎晓日;神州万里沐朝阳。华夏-神州,晓日-朝阳,是同义词,合掌。 例7: 四海传佳讯;五湖报好音。佳讯-好音,是同义词,合掌。 例8: 高楼倒映湖光里;大厦蜿蜒树荫间。高楼-大厦,是同义词,合掌。 例9: 光阴荏苒愁城里,岁月消磨药碗中。光阴-岁月,是同义词,合掌。荏苒-消磨,是近义词,但不是主语,不算合掌。 例10: 光阴不觉朝昏过,岐路无穷早晚休。早晚-朝昏,是同义词,合掌。 而“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不算合掌”,如: 例11: “似絮还飞垂柳陌;如花更绕落梅前”。“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似-如,是同义词,但非主语和宾语,不能算合掌。 例12: “风回建业秋归寺,月满秦淮夜到船”。“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到、归,是同义词,但非主语和宾语,不能算合掌。 例13: “半帘松影和秋卷,一槛棋声与竹分”。“好景与时浑易过,可人和月只难圆”。与、和,是同义词,但非主语和宾语,不能算合掌。 例14: “诗因韵险难成律,酒为愁多不顾身”。“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因、为,是近义词,但非主语和宾语,不能算合掌。 例15: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日斜官树闻蝉满,雨过关城见月新”。见、闻,是同义词,但非主语和宾语,不能算合掌。 #晓东诗话#出句与对句中的主语、宾语等关键词的词义相同,或基本上相同,叫作合掌。出句与对句中非关键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不算合掌。笔者只是个人观点,水平有限,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和准确,抛砖引玉,请大家一起讨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cd/11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词四季汗珠融嫩水,欲浇那朵梦花开诗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