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周飞强诸正昊

诸乐三于“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在教务行政工作之余一度专攻山水画,经常向宾老请教”,“畅谈有关传统笔墨技法如何与造化自然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因而理解到即使一划一点,也不能随意涂抹,眩人耳目”。诸乐三认为,黄宾虹善于将前人的各种笔墨方法汇合在一起,并在高深的理论指导下,敢于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独有面目:

黄先生几十年来的创作活动,并不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在他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也就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我们在他的作品题跋中常常看到:“巨然笔力雄厚,墨气淋漓”;“江贯道风雨泊舟图,耕烟翁见树影迷离,烟云无定,有神移鬼变之笔”;“画先求有笔墨痕,而后能无笔墨痕,起讫分明,以至虚空粉碎,此境未易猝造”;“巨然墨法,自米氏父子高房山吴仲圭一脉相承,学者宗之”;“宋元名迹,笔酣墨饱,兴会淋漓”等等。

图1 诸乐三   水墨山水 年

图2 诸乐三 烟霞洞 年

年,黄宾虹便在诸乐三的一幅山水画(图1)上题曰:“笔力遒劲如古籀大篆,极槃礴之能事。乐三先生此帧最为合作。”这幅画,学黄宾虹的意味很浓,显然也受到了黄氏极大认可。用笔上,正如宾翁所言,诸氏以篆籀的笔法入画,笔力雄强,有磅礴之气。墨色虽没有黄宾虹那样的黑密厚重,但也淡墨和湿浓墨互用,呈现华滋之韵。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刊印的《山水小品》中,则收有诸乐三绘制于年11月的《烟霞洞》(图2),说明了其写生山水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诸乐三诸如此类的山水画作,存世尚有不少。而近来随着诸先生所藏宾翁画作,及个人所绘作品、文稿、诗稿、日记、手札等一手材料的进一步挖掘,对其究竟如何跟黄宾虹学习山水可有较细致的了解;并能增加一点乐三先生对宾翁作品题识和补笔等的新材料。

一、“在座右观看”与“依样勾出”

图3 诸乐三   手札(浙博藏)

图4 诸乐三 手札(浙博藏)

图5   黄宾虹 手札 约年

在一通约年7月26日致宾翁的手札(图3)中,诸乐三写有“不聆教益,瞬息兼旬,想杖履绥和,每日清晨必动笔一下,惜不能在座右观看,时引为憾”“迩来谅定多佳作,敬蕲邮寄数帧,摹后奉还”。另有便条曰“细读后已将稿本依样勾出,留作参考”;“册页十二帧已临毕,原稿奉还,伏祈察收”“近日如有册页及条幅,敬乞再赐临摹,盼甚祷甚”(图4)。

而一通年9月宾翁致诸乐三的手札(图5)写道:

兹有学校限期十九日前要交画稿,祈代为缴去,并希指正。前承属画山水贰条,业已点染竣工。册页计十二纸,勾勒轮毂之后,再加皴法浓淡数遍,先奉鉴评,后备用墨,浑成一气,略补小景,即可完卷。此上。诸乐三先生。宾虹拜上

这些定是两人交往一手材料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但亦可略窥诸乐三向黄宾虹学画山水的梗概。有论者谓黄宾虹先勾稿,寄给诸乐三临好以后,再皴,再染,如此往返数回,以供诸乐三临习。从宾翁手书札中“册页计十二纸,勾勒轮毂之后,再加皴法浓淡数遍,先奉鉴评,后备用墨,浑成一气,略补小景,即可完卷”,可证并非虚言。

图6 诸乐三 山水八开册之一 朝阳洞西(图片由观象文化提供)

图7 诸乐三 山水八开册之一 老人峰(图片由观象文化提供)

图8 黄宾虹 朝阳洞西(图片由诸乐三家属提供)

图9 黄宾虹 老人峰(图片由诸乐三家属提供)

更令人惊喜的是,近日观象文化策划的“乐三遗珍——纪念诸乐三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作品展”中,可见诸乐三“山水八开册”,其中“朝阳洞西”(图6)“老人峰”(图7)两纸,恰与诸乐三后人藏的宾翁册页中的两张(图8,图9)对应得上。由此可知,诸乐三对黄宾虹山水确实是“依样勾出”,即原原本本的对临;而且可以说临得颇像,水平很高!我个人的推测是,“山水八开册”其余六纸亦皆有宾翁原作所本,均是临习之作;比如其中的“象鼻山”一叶(图10),就与浙江省博物馆藏的黄宾虹这开“象鼻山”(图11)也几乎一模一样。当然,诸乐三的临作之中,也有自己的一些用笔用墨的个性和趣味,并未一位的摹仿。而很显然,诸乐三一定对黄宾虹画作经过了大量的临摹,此处所见肯定仅是极少部分而已。比如诸乐三家属手上另存有诸乐三和黄宾虹各一帧“龙隐”尺页(图12、图13),亦是对临之作。

图10 诸乐三 山水八开册之一 象鼻山(图片由观象文化提供)

图11 黄宾虹 象鼻山(浙博藏)

图12 诸乐三 龙隐(图片由诸乐三家属提供)

图13 黄宾虹 龙隐(图片由诸乐三家属提供)

更有意思的是,“映道——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中潘天寿的六纸《临黄宾虹山水》,亦是摹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黄宾虹先生山水册》而来,临的几乎也是一模一样,令人惊叹。诸潘两位当时年近六七十的先生,还如此这般地临仿黄氏山水,一方面说明了他们的勤勉劬学,另一方面也证明黄宾虹的山水是可以学的,只不过要考虑临习者的学养和天分。近世那种一味贬抑宾翁山水画,斥之为不可学的垃圾桶的说法,当然也就不值一詈了。

图14 诸乐三 速写

图15 诸乐三 灵隐前石佛 年

另外,诸乐三从黄宾虹那里学得了一些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之法,且在实际运用中则有不同的表现。诸乐三现存若干山水速写稿及画作(图14、图15),其方法或许就是伴宾翁灵隐寺等处写生习得的。在年的《国画笔墨概述》一文中,黄宾虹曾说:

写生法,须先明白各家皴法,如见某山,类似某家皴法,即以其法写之,盖习中国画与习西画不同,西画之初学者,间用镜摄影物质入门,中国画则贵神似,不必拘于形样,须运笔用墨自然入妙,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写生须知法与理,法如法律,理如物理,无可变易。语云,山实虚之以云烟,山虚实之以楼阁,故云烟楼阁,不妨增损,如山中道路必类蛇腹,照实写去恐妨过板,尤须掩映为之,以破其板,乃画家造诣之极,此言江山如画,正以其未必如画也,如此乃妙。

可以说,诸乐三就是循着这样的写生理论来勾速写稿,并进行山水写生创作的。

二、“疏处得内美矣”

诸乐三的《希斋吟草》《希斋题画杂咏》等文献中,可见多处有关黄宾虹的题诗及跋语。“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下午去栖霞岭黄宾虹先生处,坐谈两小时”,当晚便作诗《黄宾虹先生画赠白门清凉山居图,并示和刘均量诗依韵奉和》:

不谈图画谈文字,画即是字取之意。

间有至理难尽言,为内美能寿万年。

墨团满纸碑三老,知者颔之昧笑倒。

昧笑倒翁忽奇怪,笔趣郁律蟠蛟螭。

山川灵秀集腕底,诗中有画画中诗。

2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与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市分会举行黄宾虹先生九十寿辰庆祝会,亦作诗《寿黄宾虹先生》:

九十几人寿,黄公厚得天。

虚怀抱风月,静趣押山川。

画索自然理,心原上乘禅。

岭霞映筇屐,晚色更鲜妍。

另有《题黄宾虹先生墨梅小幅》:

黄公画梅如画石,梅石坚贞同气魄。

秃毫冻墨写其真,倔强一枝卓风格。

图16 诸乐三 《希斋题画杂咏》内页之一

而《题黄宾虹山水课稿》一诗(图16),堪为有关黄宾虹的至评:

黄翁现代画中魁,唐宋元明蜕化来。

傥不专心苦勤习,岂能有此异凡才。

大约年,宾翁百岁冥诞时,诸乐三又撰诗纪念:

三绝谁能并驾驰,晚年气节更矜持;纵然画比琼瑶贵,不易青蚨润笔资。

我缘同好契岑苔,纵许登龙愧不才;卅载论交敦道义,何时杖履复追陪。

画理精微禅可参,不从形似致雕锼;羁笼摆脱宁无法,自得天机非外求。

精闢一庐岩涧阿,琳琅遗著足观摩;光风霁月人何在,庭树春来自发柯。

名场从未竞奔驰,冲淡襟怀想见之;范水模山宁止画,更传佳咏蜀游诗。

兜率归真七载过,期颐觞寿隔山河;平生胸次饶邱壑,留得丹青永不磨。

图17 黄宾虹 山水(图片由诸乐三家属提供)

在一帧其所藏的宾翁山水(图17)上,诸乐三题曰:“此帧为宾虹先生八十后所作,笔墨浑厚,起迄分明,以至虚空粉碎,非易得也。乐三谨识。”“跋黄宾虹先生尺页山水墨钩初稿”写道:“前人谓‘须无笔墨处用功’,此语非易骤晓。盖能知白守黑,得其妙理,方可玄悟。宾虹先生功力深厚,即平时随笔草创,无不契合此旨。七三年冬孟月。”“题黄宾虹先生画”则有:“此帧为宾虹先生九十岁左右时作品。观其元气淋漓,笔墨苍润,尤为晚年罕见之作。读竟书之。”

图18诸乐三 《希斋题画杂咏》内页之一

另有一则“跋黄宾虹山水”(图18),我认为内容很重要,对我们真正理解黄宾虹“内美”一词尤其关键,毕竟诸乐三是黄宾虹晚年随侍身边很近的人之一。他写道:

古人论画有谓“密不通风,疏容走马”之喻。宾老此帧,喜其茂密中更作致密,然后疏处得内美矣。

“内美”一词在黄宾虹那里,可能并没有如今很多论者阐释地那么玄乎,或许仅仅指的是宾翁画面中的布白。童中焘也曾记述道:

(六二年六月十四日)请乐三先生画画。说到宾虹先生,诸老说:“宾虹先生在九十岁那年还对我说,我要把它变得亮来。宾虹先生由白到黑,还想由黑到白,说明他还有更高的一种想法。也即由简到繁,由繁再到简。他在六十岁以前很相信石涛,六十以后,觉得石涛也不过如此了。六、七十岁以前先生的画不是很突出。七十到九十这二十年才变得好了,有他自己的面目了。艺术这东西是没有止境的。”

这大致亦与潘天寿在年中国画系的讲课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对黄宾虹晚年山水的辨析相合:

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往往千山皆黑,竟是黑到满幅一片。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却都是很明亮的。房子里又常画有小人物,总是更明亮。人在重山密林中行走,人的四周总是留出空白,使人的轮廓很分明,故人和房子都能很空灵地突出。这就是利用空白使主点突出的办法。黄先生并曾题他的黑墨山水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通体皆灵的“灵”字,实是中国绘画中直指顿悟的要诀。

而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寿也曾在黄宾虹的多幅画作上题识。我想,两位先生同样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黄宾虹艺术的推崇。

三、“补黄宾虹先生画”

年3月25日黄宾虹过世,《诸乐三日记》有记曰:“……渠临终前曾谓将平生收藏文物献给国家。享年九十二岁。医院时我去看他,还问我有心得否?《画筌》等理论要看看。”

其日记又记有: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开始整理黄宾虹先生所遗之文物,至一九五六年元旦并成立“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布置其如生前一样的画室及其优良作品。(书画)画件共约卅余件。元旦预展一天,第二天美术分院同学轮流参观,并介绍黄先生作画的精神及其写实的情形。

“一九五七年三月廿三日布置黄老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作品展览会在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计画五十张并册页手稿等。”年12月为准备第二年元旦在北京举办的齐白石黄宾虹画展,诸乐三又和潘天寿、吴茀之从其遗作中挑选了二十四件。

此外,年5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编出版的《黄宾虹画集》,后面附有汪己文和王伯敏合编的《黄宾虹年谱》,除了刊出的陈叔通和夏承焘两先生的序外,诸乐三年3月26日也曾作有一序:

黄宾虹先生是我国杰出画家,十岁开始学画,兼习六法,尤精山水。他既师古人,又师造化,所画浑厚华滋,别树一帜。

先生平素节衣缩食,常收集商周秦汉古文物,以及宋元明清各家书画,研究有得,随笔记录,故其著作宏富,手稿累笥。

先生逝世至今,已十易寒暑,兹有歙县汪己文,台州王伯敏为之编写年谱,费时六载有余。己文系先生世交,伯敏为先生及门弟子,对先生言行,较为熟识,对先生造诣,亦多理会。故能胜任其事。年谱大体分为四部,要者详尽,次者简略,条理井然。而今定稿,谨志数语以为序。

图19诸乐三《希斋题画杂咏》内页之一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诸乐三还曾为黄宾公补画。这显示了诸乐三山水功夫在同辈友朋中受到的认可,又于后世鉴藏宾翁山水是一重要的参考。诸乐三的《希斋题画杂咏》里即记有“补黄宾虹先生画”(图19),曰:

此帧为黄宾虹先生孤山写生賸稿。晓泉同志属补成之。笔情墨趣,难免贻不类之诮也。

这幅作品(图20)幸见流传,曾见于拍卖会,是诸黄两人画艺传承的珍贵作品,而这恐怕也不会是孤例。事实上,余任天也曾为黄宾虹补画,传世其一(图21)题有,“黄宾翁遗作残帧。不揣鄙陋,为补全之,未免有续貂之慊耳,奈何奈何。丁巳夏月,天庐识”;另一(图22)则题:“宾虹黄先生画,用墨如行云流水,不可几及。此残帧以余恶笔补全之,益增愧惶矣。一九七七年八月,天庐记”。

图20 黄宾虹绘 诸乐三补 孤山写生

图21 黄宾虹绘 余任天补 山水

图22 黄宾虹绘 余任天补 山水

这类材料均提示我们,当时随黄宾虹学山水的名画家有不少,而且水平都不差;补笔的情况则增添了黄宾虹作品鉴藏的复杂性,当然也多了一些旧闻故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zz/1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