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部一病人,头晕,大便次数多,不成形,烧心,胃胀,口不苦,六脉玄滑数明显。乌梅丸药后效果不明显。

药后大便次数一样,成形

胃胀,烧心,打嗝

两关滑数明显。

外台茯苓饮

苍术30,党参40炒枳壳30陈皮茯苓30

舌像如下:

药后反馈:

胃胀打嗝烧心都好多了

药后舌像:

腻苔明显改善,舌中间裂纹也明显改善,效果满意后出院。

药后分享: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条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药组成为: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六经辨证来看,属于太阴水饮病。

外台茯苓饮=人参汤去甘草加茯苓+橘枳姜汤

方中含有如《伤寒杂病论》的人参汤,枳术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

人参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这里人参汤(理中汤)用于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方中去甘草防止恋水气之邪气,加茯苓增加了利水的效果。

枳实、白术合用为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中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枳实除结去满,白术补虚逐饮利水,治水气互结盘踞心下,心下坚满者。

橘皮、枳实、生姜合用为橘枳姜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方药: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橘枳姜汤温中行气化饮,故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胸痹、气塞、短气等。

所以本方就是在人参汤恢复中焦阳气基础上,加橘枳姜医行气利水。

方证:水停中焦导致胃肠运化受阻故无胃口同时容易腹胀,中焦水结本于中焦阳虚,故可能有面黄无力,舌面水滑等情况。

故本方核心方证:胃胀,打嗝,打嗝后舒服,舌水滑,无胃口。

鉴别方证:本患者很容易与泻心汤类方混淆;单纯看打嗝的话可以考虑旋覆代赭汤,那么外台茯苓与泻心汤类和旋复花代赭石汤有啥鉴别药都可以呢?

胡希恕老师认为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效果更好,深以为然。

如此之后三方均有人参,生姜,半夏,

旋复花代赭石,旋复花下去去结气;代赭石重镇降逆。外台茯苓中橘皮证的打嗝是理气化痰后的打嗝,故打嗝后舒服。旋复代赭是苦于打嗝。而化痰后的打嗝,故打嗝后舒服,。而泻心类方有芩连之解郁热故可出现烦躁或者下利等情况。

病机阐方证,方中自有法

单方解复方,方中还有方

总:

泻心类:中虚(人参,生姜)加水饮(半夏,生姜)的基础上有郁热(下利,干嗳食嗅)用芩连。

旋复花代赭石:中虚(人参,生姜)加水饮(半夏)的基础上嗳气不出(嗳气很烦恼,苦于此),故需要重镇的代赭石同时去结气的旋复花。

外台茯苓饮:中虚(人参,生姜)加水饮(半夏)的基础上有大量陈皮(痞闷为主)故用橘枳姜以行气利水。

约诊号:

定期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yf/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