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谈ldquo水饮rdquo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可是如果多余水分存在体内,就不是好事了。 中医将水饮停聚于肠胃,心肺,胸胁等体腔的疾病称之为“水饮病”。其临床表现有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辘辘;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身体、肢节疼重;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等。 中医认为肺、脾、胃、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若其功能障碍,可致水液停聚于体内而发生本证。其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上将水饮分成了四种: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释文痰饮: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悬饮:水停胁下,咳则牵引胸胁作痛,或兼发热,此乃悬饮。即今之所谓“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之类。溢饮:水气行于四肢,手足浮肿无力,谓之溢饮。支饮:水饮停于胸膈、胃脘,如物支撑,以至心下坚满,咳逆不顺,谓之支饮。虽然水饮病分类和临床表现复杂,但是用药上却较单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草经疏》上曾言“治宜燥湿利水行气健脾,乃为得也。其药大都以半夏、茯苓、参、术为君,佐以猪苓、泽泻以渗泄之,白豆蔻、橘皮以开散之,苏梗、旋复花以通畅之。东垣五饮丸中有人参,其旨概可见矣。”治法上《医宗金鉴》所述:“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越婢、青龙等汤证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苓等汤证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yf/7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成药的消炎药有哪些,10种消炎效果最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