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上湿软的山路,那绵柔的感觉倏忽传遍全身,我的心一下子就融化了。有多久,我们的脚不曾触摸这山间的泥土;有多久,我们的脚不曾踩过雨后山路的泥泞;有多久,清冽的空气没有滑过干涩的咽喉;又有多久,凉凉的山风没有抚慰沧桑的脸颊。而此刻,如饮醇醪,欣喜若狂。

进山,犹如回家,我们人类从山洞走出来并没有多久。身体里原始基因,怎能抵挡山的呼唤,水的邀约。

路虽然有些陡峭,还有些湿滑,那又怎么样呢?草儿噙着昨夜的雨珠在路旁摇摇摆摆,好像在加油鼓劲,我怎么能退缩呢?即使手脚并用又何妨,我们人直立行走前不是也在爬行吗?金黄的小山菊,紫粉的菊花,一大片一大片,在澄蓝的天空下是那么娇嫩、玲珑、可爱。把一片黄、一片紫化作缕缕山岚,弥漫山坡。掉落的秋叶片片贴在草上,粘在湿漉漉的泥路上,铺成了红黄绿多彩的小路。秋天处处是风景呀!快掉完叶子的树干擎着零星的叶片直指天空,站成一队队傲人的身姿。

不觉已是气喘脸热,汗流浃背,终于登顶了。天,澄澈纯净;云,悠闲高远。

君须记,好景最是秋满山!

站在山之巅,以我为峰,张开双臂,环抱群山峻岭。杜甫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我却有登顶小我之感。倍觉山的宽阔、深远、雄厚,人的渺小、低微、单薄。

山,层峦叠嶂,横成岭,侧成峰,层层相连,远到与云天相接;山,深邃幽远,深到望不到边,只有如烟织般的山气蔓延。山上秋意正浓,红黄绿相间,色彩艳丽,斑斓有致。群山好像在比美,一个山头美过一个山头,人在其中行,犹如画卷中的一个灵秀的动点在游走。真正是,你是我眼中的风景,我亦是你眼里的别致。我看群山多妩媚,群山看我应如是,相看两不厌。

闭上眼睛,感受风从远处吹来,穿过山头,掠过树梢,滑过耳畔的轻柔。静静的,鸟从头顶飞过,深情的鸣叫。白云在对面山头上缓缓飘移,与山峰似有缱绻之意。树林里落了一地的叶子,深红、浅红、金黄、浅黄和淡绿,一眼望去,像五彩的地毯,更像新疆的五彩潭。真想坐着,躺着,拍个美照,再做个美梦。

拣起片片红叶,小心翼翼夹在书页里。同行者更是有情致的人。说是来之前女儿特意要他带上书本,把山顶最红的叶子藏进书里。让书香和红叶相遇,那真是别样的惊艳。秋叶的静美,书香的染,满满的少女心。把秋天留在书里,留在心里,更是留在灵魂里。

山腰间的一片芦苇更是吸引人的兴致。

细细柔柔的枝,白茸茸的花,是山中的精灵。婀娜多姿,在风中更是摇曳婆娑,曼妙无比。在秋日暖阳里,在蓝天白云下,在峰峦如聚中,芦苇飘逸,更是仙灵。哲人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那么,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芦苇呢?有人躺在芦苇荡里,不知是在思考什么,亦或是做着梦。不知是否能幸运如李白,有梦游天姥山的奇遇:“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有登高,就要下山,有山巅就有山麓。人亦如此,不论处在高处还是地处,都只是暂时逗留。

下山选择了一条无路之路。林木丛生,密不见天,藤蔓缠绕,虬枝盘桓,七十度的坡,一不小心就会滑滚下去。不过,伤不着,只是衣服上沾些泥土罢了。只要随手抓住满地的树根,爬起来,继续走。隐隐听到水声,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快到山脚下了!

山下是一条狭长的峪道,小溪夹在两山之间。溪水清浅,水中石块遍布,有一种红色的石头特别抢眼,如鲜血般殷红,可能是一种矿物质吧。洗脸濯足,抬头看,山中岩石突兀而下,似乎要倾斜压倒下来,顿觉压抑胆怯。

沿着溪水有条出山的小路,曲折蜿蜒,时而南时而北,时而蹚水,时而跃石。有人说,绕着溪水扭秧歌,踩着石头跳舞,这是最形象不过了。

有的岩石上,腐朽了的木头上,长满了绿生生的苔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这秋日的山谷里,苔花虽小,却安安静静开的如火如荼。河水汩汩向前流去,山鸟单调的几声鸣叫,逾显得山空人稀,幽冷深邃。斜阳把余晖照在半山腰上,远处水天一色,芳草秋叶浑然一体。秋韵正浓,岁月正当时。

还没有离开山,我就遐思遥爱,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会想起今天的山和水,秋阳里的一叶一草,我的悸动动和惊喜,以及内心与山川的喁喁对白。

李灵莉,合阳县人,现供职于渭南市事业单位,热爱写作,爱好朗诵,喜欢爬山、赏石。以灵动的视觉感受生命的美好。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更多精彩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李佳沂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tx/1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