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界研究经方、运用经方已成欣欣向荣之势,这是好事情。经方中蕴藏着深厚精妙的辨治“密码”,经方运用精准恰当,临床效果显而易见。一个中医临床者,想要提升中医造诣和功力,提高临床水平和效果,经方医学这一块是躲不开的。

一、“经方医学”的定义

那么,怎么定义“经方医学”呢?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在仲景辨治思想(辨病辨证辨机)指导下,遵循经方运用规律,以及经方思维“背景”下每一味经药的性味功效,以经方本身或根据其方构精神自主组方来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的中医学术,就是经方医学。运用经方本身来辨治,称为经方学术或医学,大家肯定没意见;但说到以经方构架精神自主组方的话,可能有异议者不少。

举例:为了这个观点,这里,我要举一个大医家,就是叶天士。说叶天士是经方圣手,反对者应该不多,但叶天士更多的时候不是原原本本运用经方,而是掌握了经方之精神,自主组方,而获正反相得、左右逢源之妙。

举案:顺便再举一个叶案以略略探讨和说明。《叶氏医案存真·卷二》有这样一例案子:温邪深陷少阴,肾液被劫,厥阳内风上冒,病见瘛瘲,舌缩,语言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似寐。处方:真阿胶、鲜生地、黑元参、鲜菖蒲、川黄连,冲童子小便半盏。此为滋养下焦之阴,清解少阴温邪之方,法从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出。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伏少阴,此治热伏少阴,故用阿胶、生地、元参滋少阴之液以息风,川连直清其热,佐菖蒲宣窍达邪,仍以人尿为使,引诸药直达于肾。叶氏将温阳回逆之法化为滋阴清温之用,由此推陈出新,由正而反,非深入仲景堂奥者,不可至也。如此之组方遣药,你能说不是经方医学吗?我认为,这正是经方之思想、经方之精神活生生的体现。

下面,就以小柴胡汤为例结合临床来做一番探讨。

二、小柴胡汤方机发微

小柴胡汤恐怕是中医者最为耳熟能详、运用最为广泛的经方之一了。有的医者一辈子就用一张小柴胡来回出入,效果不错,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运用,可能就有差别,可以说,一家有一家的小柴胡。

我个人认为,更应该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等系统化病机中把握小柴胡汤证、还有小柴胡汤之整体功效和其中每一味药、每一药对、药组、方根在整个方构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精准、高效地运用小柴胡汤。这也就是我经常讲的“方机对应”经方学术之体现。

1、小柴胡汤证的常规化病机

医界最为共识、大家应用最为普遍的,要言之就是:邪入与正气搏郁于少阳半表半里之处,因之正邪分争,枢机不利,气机不畅,进而郁热由生,木气郁亢,克害中土,导致一系列症候的发生。

关于小柴胡汤病机的三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者,从临床来看,小柴胡汤证的形成,既可以是外邪侵入所致,也可以是内邪外出至半表半里之位所致。举例:不知大家在临床是否遇到过,一个内伤里证甚而是一些神志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少阳病或太阳病(感冒症状)的表现。这应该是好事,说明治疗正确,邪气外达到少阳半表半里之位或太阳表位了,如果继续适当治疗,有者再由表而愈,有者即在少阳之位就症候消除了。这样的情况,我在临床时有遇及。

二是关于“休作有时”的问题。少阳病之休作有时,指的是寒后而热、热后复寒,二者发作和停止,比较定时,比较有规律;但有的医者和学者把不属于少阳病的一切“休作有时”的症候,皆视为小柴胡汤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这就有点脱离个体病情、脱离具体病机而不管不顾、生搬硬套了。

三是关于“邪正相搏”的问题。从《伤寒论》97条所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可以看出,仲景分析病机,注重邪正两方面对立的动态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结果。但我们对症候的发生,有时候较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tx/1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