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

心若旷谷,清净自守,虚静,是生命最可贵的状态。

01

阳春三月,万物萌动,吐新绽绿,勃发的生机充斥于树木、小草、河流、山川、猫蝶、鱼虾。生命的能量,在春天复苏的季节里,无一处不在,无一处不显。每一寸土壤,每一朵浮云,每一个人,无不欣欣欢悦。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清香,沁人心脾。

这个时候,可曾有人注意到那黑暗寂寥的生命守护期?

人大多爱繁荣,喜锦上添花,憎恶落寞。然而自然之美,美在四时的更迭,春华,夏长,秋实,冬藏;美在时光的流逝,旭日,朝阳,落日,残阳。

歌颂春华秋实的人多,赞叹红日薄发的声众。但是,冬日万物凋零、草木萧瑟,傍晚远山衔日、暮景残光时,一片悲叹惋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歌颂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天地之间,花花世界,芸芸众生,物种的丰富,我们穷以有生之年,也无从计算。可是所有有生命的物质,莫不是生于虚静之中,又无一不是回归于虚静之中。

冬日寒风刺骨,草黄叶枯,白雪黑土,百虫僵硬,河川深流。举目四望,一片寂寥,异常凄冷。热闹丰满的树林此刻枝干突兀,孤立寒风,淙淙的涧水肃条无声,西风扫过水面,波澜不惊。

在这肃杀之中,没有了生命吗?不,绝对不是。此刻的生命,正在天时的虚静中进行交接,更新,孕育。

02

风中摇曳的绿叶,枝头怒放的鲜花,铺满平川的野草,此时,渐次枯萎飘落。它们结束生命的漂泊,终于归来。天地万物,叶落归根,各归其所。

根,是生命的本原。野草几度枯荣,花朵谢了再开,但今年的桃花已不是去年的桃花。

生命的外在不断更迭,推陈出新,但作为生命的本原和种子,生命的根从未枯萎,更未凋零。

相反,她在自然天地之中,在四时转化之际,在生命形态流转之时,根基愈发稳定,能量愈发强大,生发能力愈发广阔。

月有阴晴圆缺,但月亮又永远不变;地有海枯石烂,但是大地永远坚实;天有雨雪冷暖,但天空永远空明。

万物都在变化,无一时一刻停止。但万物生命的根原,清净自守,在虚无静观中主宰变化而自寂然不动。

变化之中有不变之规律,无常之中有常道,知道并运用这种规律,是我们生命进步的原因。

天地芸芸众物,尚且可以保守虚静,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常虚常静。

虚静是生命本源的状态,是天道。人唯有遵循天道本源,保持虚静,方可明白自己的志向,方辨天地自然之道,方能发现得到自己的才华,方可运用自己的才能获益。

03

人生而虚静,亦归于虚静。虚静,诞生了生命,最终又接纳所有回归的生命。然而,在新生与回归之间,生命形态纷呈,思想各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或者说是几乎完全不同。

生命的终极,是寻找心灵的美好,享受思想的快乐。我深信这是人的天命,也是生命之道。

如此我们更易理解,空谷幽兰,无人也芬芳,脚下小草,迎风自起舞,山野虫兽,享自由之辽阔,林上百鸟,喜清喉之婉转。

如果以快乐划分生命成功与否,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快乐,就是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的原因。

人人都知道室之有用,当其为空时。否则,一个满满当当没有空隙的房间,我们也无处可用。人之有用,如室之有用。因此,人之有用,在于人虚无的心灵和思想。

内心虚静之人,才会发现真我,找到本心,参悟智慧。虚静,可养浩然之气,能修心灵之美,自成品德之高。

心灵美好,思想高尚之人,个性达观随和,更易感受万物之美,生命之妙,更能发现自然之乐,集市之趣。这样的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便身处困顿,也可发现生机,乐在其中,怡然自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虚静,是生命的本真。愿我们得一虚静,在生命回归的时候,回望烟雨生平,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pz/1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