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兴学

两城山水记之独山两城镇是微山县唯一山水并存的乡镇,也是北部的一座重镇。乡镇名字的由来据考证有好几个版本,比较盛行的说法是源自于两城镇境内的两座古城,相传一为匡城,一为茅乡城,现在具已湮没。

两城山湖并立,处处皆景,风光独具。其最具神韵,最能浓缩两城山水气质的表示独山岛。独山岛和它身后的两城山、九峪山、桃花山一样同属古老神秘的凫山山脉。但是独山却不像他其他兄弟那样按部就班列阵,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撒欢式跑到最前边,一头扎进了独山湖腹地,然后就在此昂首挺立,雄视眼前的万顷碧涛,留给对岸的鱼台、沛丰等地一个伟岸的身影,颇有石敢当昂首天外的感觉。

独山原四周皆水,岛上居民交通、商品易售全靠舟楫。然而这方圆不大的小岛却极具灵气,依靠这方圆之地养育了岛上一代代乡亲。在那生产力落后、商贸不兴的年代,一代代的岛上居民,依山而居,就地取材,在岛的西北部开山取石,就着山的走向,在山的向阳面沿着一条条小路,修筑了一处处石砌院落。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路也跟着高低起伏,高处和低处之间通过一级级的石砌台阶相联通。

这些小院自半山腰处开始修建,慢慢向山脚延伸。全屋石块堆砌到顶,雕刻精美,严丝合缝,体现了老一辈岛上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房子参差错落,各具特色,有的绿树掩映,有的修竹挺立,有的藤萝绕墙。虽然大多数人家都已搬往岛下,但房屋均保留完好,部分房屋已被村里打造成具有湖区风情的民宿,下步将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大潮中贡献力量。独山村也被评为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传统古村落。

独山人依山而居,向湖而生。面临着日出斗金的微山湖,湖内丰富的渔业资源、水生动植物给独山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补给,即使最贫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独山人依然能够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独山人更是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大力发展现代捕捞、现代养殖及现代运输业,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特别是上世纪末开始,独山村竟然形成了领先全国的产业—瓷砖美缝。独山人自己给自己打了品牌,“中国瓷砖美缝之乡”,这一个产业竟然带动全镇五分之一的青壮年就业,让人不得不点赞!独山虽独,却人文绵长。从古至今,人文荟萃。相传独山乃伏羲凤族的聚居地,现岛上朝阳洞道观群仙殿中至今保留一尊鸟首人身神仙塑像,这是原古鸟图腾崇拜的生动体现。

独山岛上汉墓众多,形成了独山岛汉墓群,曾经出过精美的土汉画像石等精美文物。现在随着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抬头不留意间便能看到深嵌入岩壁的汉代石棺。明清时孔府在独山设管理机构独山屯,将独山湖周边作为其湖珍湖鲜的供应基地,并建夫子楼一处,供奉至圣先师,也作为衍圣公驾临时的别院。清代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时,遥望独山岛雄立大湖之中,山色倒映水中,云彩飘在水上,天光云影,湖山带砺。不禁心向往之。遂令船靠岸,登高望远,面朝大湖,见烟波浩渺千里,大运河上舟楫林立、白帆点点,直下江南。一时豪情满怀、诗兴大发。于是命人取来纸笔,手书“黄天大道”四字赠当地村民。后地方官便在独山中轴线上修了一座黄天大道坊,以供后人瞻仰。该坊历经战火动荡,曾经损毁。现经岛上有识之士捐资重建,按原有样式一比一进行了复制,已经恢复了往日雄姿,成为独山一景。

独山虽小,确是文脉绵长。原岛上有二郎庙、火神庙、关帝庙、观音堂等大小宫关十余所,云增霞蔚间,香火缭绕。现存有一座道观道观建于明代,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张天师等道教神仙。院内散列着从古至今历代善男信女捐资建庙的功德碑。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这座道观既是人们的精神信仰,也是他们祈福怯病的场所。观后有两处山洞,一处较浅,名为华佗洞,供奉着华佗。一洞则极为幽深,据传通往峄山之阳。此洞里供奉的神仙也更为了得,传为人类始祖的太昊伏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pz/1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