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的中国大运河,像一首流淌千年的诗。

水迢迢,韶华易逝。当大运河流经朝阳,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河道治理

住在水边,河清岸绿,是朝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今年,朝阳区以创卫行动为契机,全面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朝阳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通惠河

自元代建成以来,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它不仅曾是北京的经济命脉,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梦想欢歌,还作为京城重要的风景浏览区,承载着河流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

进入21世纪,北京朝阳区以兴水、治污、建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通惠河等部分河段进行整治和截污,河道水质不断改善,美化了城市环境,促进了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

朝阳区还从文化的角度开发通惠河,“通惠河文化产业带”被列入朝阳区“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六大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以通惠河为载体,积极打造通惠河沿岸文化创意产业带。目前,通惠河朝阳段沿岸已经形成古家具、餐饮、现代服务、传媒、旅游五大产业,既保护了漕运文化遗产,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通惠河畔的湿地、森林公园等也都陆续建了起来,一片片“水上森林”点缀通惠河。未来,随着通惠河畔千亩“水谷”等项目的建成,通惠河必将成为朝阳通往副中心更靓丽的风景。

作为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通惠河景观廊道建设工程,已完成概念方案编制。

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它是北京市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唯一条以皇太后名字命名的河流。

年,朝阳区制定并实施了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休闲廊道项目,改善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两岸景观环境,建设了萧太后河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同时恢复了历史风貌,达到“水清、岸绿、景美、蕴深”的效果,为首都居民新增一处别具特色的滨水风景区。

亮马河

亮马河有一个大项目——亮马河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建设工程,总长米,景观提升面积约80万平方米,沿线使馆星罗棋布,高端商区、酒店林立,是朝阳区对外交流治水工作和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未来亮马河将成为朝阳水岸金名片。

截至目前,亮马河河道清淤已完成,混凝土挡墙、循环水管线基本完成,河道种植槽完成92%;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整体工程已完成55%,预计年底完工!部分河道还将拓宽,并实现自动化智能调度,确保上游低洼地域的公共安全,不久后,亮马河将成为朝阳新形象的“城市地标”。紫气东来、世界共融、兼具国际潮流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正款款走来!

文化遗产保护

在治理河道、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环境质量建设的同时,近年来,朝阳区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尤其在八里桥、神木厂等重点项目和点位的保护修缮上可是花了大力气。

八里桥

八里桥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古迹,目前,朝阳区已经完成八里桥新桥的修建工作,还将对旧桥保护修缮,旧桥也将重新焕发生机。

神木厂遗址

朝阳区还对神木厂遗址进行修缮保护,目前,神木廊房、《神木谣》碑亭内部装修及展陈设计基本完工,皇木博物馆已完成设计招投标工作,正在深化设计方案。

同时,在萧太后河全线廊道计划筹建辽文化展览馆,从辽文化、运河漕运、人工和历史等多方面进行展示。

留白增绿

“绿水”还需“青山”伴,年,朝阳区为全域城市环境量身打造了“变身”计划,将高品质推进“留白增绿”公顷,利用两岸腾退土地“留白增绿”建设“绿肺”,在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人居生活等多个领域聚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为朝阳群众送来源源不断的绿意,让百姓尽享绿色实惠。

整理自:“亲水朝阳”,“北京朝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pz/1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