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鼻衄咳血吐血证便血尿血仔细辨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齿衄、咳血、吐血)

(二)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内科范围的齿衄主要有以下两种证候。

1、胃火炽盛

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络损血溢则齿龈出血。胃热上蒸故头痛,口臭。热结阳明故大便秘结。苔黄,脉洪数,为阳明热盛之象。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犀角(可用水牛角屑)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胃泻火的作用。可酌加白茅根、大蓟、藕节以凉血止血。

2、阴虚火旺

齿衄,血色淡红,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肾阴亏,相火上浮,热迫血行,以致齿龈出血,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动之象。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加减。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茜根散重在凉血止血,滋阴养血,故宜合用,随证化裁。

(三)咳血

血由肺内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有称为嗽血者,如《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症脉治·嗽血论》说:“咳血即嗽血。

咳血总由肺络受损所致。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故邪气犯肺,使肺失清肃则为咳嗽,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

1、燥热伤肺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感受风热燥邪,损伤于肺,使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故致喉痒咳嗽,痰中带血。燥热伤津,故口干鼻燥,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为燥热伤津之象。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方中以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清热;杏仁、贝母润肺化痰止咳。可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凉血止血。兼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脉浮数等外感风热的表证时,可酌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者,可加麦冬、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2、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肝火上逆犯肺,使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故咳嗽、咳血。肝之脉络布于胁肋,肝火偏亢,脉络壅滞,故胸胁胀痛。肝火上炎。故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偏亢之象。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以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凉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茅根、大小蓟等凉血止血。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阴虚肺热,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少。火热灼肺,损伤肺络,故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阴虚津乏,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阴虚火旺,则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加减。本方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肺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四)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如《丹溪心法·吐血》说:“呕吐血出于胃也”。《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因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得好:“胃中呕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则经络分明,治法不混。”一般来说,咳血之血色鲜红、常混有泡沫痰涎。咳血之前多有咳嗽、喉痒、胸闷等症状。较大量的咳血之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而吐血之血色则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1、胃热壅盛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热伤胃络,故吐血色红或紫黯。胃为水谷之海,胃主纳谷,其性主降,胃气上逆,故呕血夹食。胃热耗津,故大便秘结。血随糟粕而下,则使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内有积热之象。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灰散凉血止,兼能化瘀,止血而无凝滞留瘀之弊。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和胃降逆。

2、肝火犯胃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肝火横逆犯胃,胃络损伤则吐血。肝火上炎,则口苦、胁痛、易怒。热扰心、神,故心烦、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为肝火亢盛,耗伤胃阴之象。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脾气亏虚,统摄无能,血液外溢,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脾气本已虚衰,加之反复出血,气随血去,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征。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可酌加仙鹤草、白芨、乌贼骨、炮姜炭等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肢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合理中丸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理中汤温补脾气以摄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应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意饮食适宜,严防暴饮暴食,忌食烟酒及辛辣动火之品,并要注意精神及生活起居的调养。

联系

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pz/1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