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剂可化痰行水,是张仲景为ldquo
痰和饮均为人体津液代谢紊乱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自《诸病源候论》最早对两者进行区分,而今“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已为学界所周知,两者关系毋庸详述。有学者认为饮病在仲景著作中达到最高水平,痰病的论述则不足,所以宋以后医家对“痰”的丰富论述是对仲景学说的有益补充。通过对经方的梳理发现,“痰饮”的重点在饮(”痰”是“淡”之意),但是张仲景亦善于治痰,相关方剂呈散见状态。兹将从方剂学的角度切入,对相关经方进行整理归类,发掘张仲景治痰的特点。 1 《伤寒论》方治痰的特色 1.1作为兼证出现的痰 按照一般情况,六淫侵犯人体,首先从太阳表证开始,根据证候的不同,分为桂枝证和麻黄证。然而,因为素体体质不同,或误治而出现兼见证候,这就需要在治疗主要病机的基础上,顾及兼证了。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18条与第43条)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厚朴理气化痰,杏仁宣肺化痰平喘,适应了外有风寒表证,内有宿痰的病机。《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见于《金匮要略》肺萎篇)也是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去酸苦微寒的芍药,提高温通的功效,一如桂枝去芍药汤(第21条),肺宣布失司,精微凝而痰浊,加用强烈祛痰作用的皂荚,治疗肺痿属于虚寒者。 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第96条和第条)同属气机不利,却又有区别,前者主治枢机不利,胆火上升之少阳病,后者则主治肝脾气机不利之阳郁厥逆,方后加减法中记载了加五味子、干姜治疗兼见证咳逆,可见此两药在张仲景手下属于治疗咳嗽的特效药。 1.2辛通法 《脏气法时论》记载辛味的功效为“散”肝气之结,“泻”肺气之壅,“通”调全身之津液。《丹溪心法》记载“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降气、理气必须依靠味辛的药物实现,例如张仲景主要运用生半夏治疗痰证,计有43方,剂量跨度为半升到2升之间。在治疗寒痰方面,旋覆花辛散痰结,且能降逆,如旋覆代赭汤,干姜、生姜、细辛辛温化寒痰,杏仁、厚朴、橘皮、薤白辛苦温理气化痰;在治疗热痰方面,石膏性味辛寒,主治肺胃痰热等等。值得指出的是,经方疗效的保证取决于药物配伍,如竹茹并没有辛的性味,却可以配伍辛温理气的橘皮,增强其清热化痰之效;或运用酒作为煎煮的媒介,可以通调气血,或配合桂枝汤原方起到激发营卫的流通,或半夏配伍黄连,以辛开苦降之法调整脾胃升降气机,起到消除痰结的功效。 1.3涤痰法 汉时流行以“汗、吐、下、火”等方法治疗外感疾病,导致误治极多,不仅疾病不愈,反而损害正气,引发一系列变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救逆汤证(第条和第条)就是由于误治引发了精神症状,其主要病机为痰蒙神窍,前者以和解少阳枢机之法为主,配合铅丹、半夏涤痰,桂枝、茯苓通阳,后者则以辛温通法为主,配合蜀漆涤痰,关于蜀漆的使用又见于治疗疟疾的蜀漆散和牡蛎汤,两者均为辛温祛痰截疟之剂。 1.4攻逐法 与后世治痰注重缓解分消的思路不同的是,张仲景将峻猛的攻逐法运用于治痰。当然,使用该法的前提条件是四诊合参排除误治,其客观条件是证势急骤,不及藉助机体自调机能。瓜蒂散、白散、大陷胸汤或丸就是攻逐法的代表方,前者是痰或宿食在胸膈以上,阻塞呼吸,以瓜蒂催吐,属涌吐剂,后三者是外邪入里,与胸膈素有之痰、饮、水互结,白散主治寒实结胸证,桔梗、巴豆辛开破结,贝母亦有散结之功,大陷胸汤或丸主治热实结胸证,葶苈子、杏仁、甘遂辛开痰结,两者均属攻下剂。此外,葶苈子大枣泻肺汤主治肺痈、支饮,以葶苈子为主药,辛能破痰结,苦能泻壅满的肺气,亦归类于攻逐之剂。 1.5治疗咽喉局部之痰 在六经体系里,外淫首先侵犯太阳经,然而,叶天士揭示了外邪亦有侵犯肺系的特点,对经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发挥。这从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和半夏散及汤可见其端倪,由上述方剂可知,张仲景擅长运用甘平法、辛甘温散法、酸敛法治疗附着于咽喉局部的痰。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化痰利饮的名方,此方剂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为温化水饮的基础方剂,是治疗呕饮的主方,此方剂是小半夏汤加茯苓,小半夏汤被称为是呕家的祖方,呕家的圣方,可见此方剂在众医家心目中的位置。 《金匮要略》说:“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就是突然的严重呕吐,可以说是呕吐的急证,“心下痞”,心下痞满,胃脘部胀满不舒,“眩悸者”,也就是呕吐伴见头目眩晕心下悸动,这些症状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张仲景告诉了我们,是“隔间有水”,膈间有水饮留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气凌心所致的眩悸,上面说了,止呕吐,小半夏汤就可以,但现在还有水饮导致的眩悸症状,所以说,小半夏汤止呕的力量不够,还得茯苓来配合导饮下行,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故此方剂是标本兼治的方剂。故黄树曾在《金匮要略释义》中说:“卒,骤然也,同猝,病暴作曰卒。呕吐者,有声有物,间或无声也。心下痞,谓心下满而不痛也,膈间近心下。水,即饮之未凝聚者。眼黑心跳曰眩悸。此证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者,因生姜能止呕吐,半夏能开痞,茯苓能行水而止眩悸也”。 水饮停滞,对全身之影响不居一处,仅从上焦而言,水饮上逆于肺,轻者可见短气,重则暴发喘满,水停心下,上凌于心则发心悸,蔽冒清阳则有目眩,目为清窍,水饮蔽冒可见目眩,但耳鼻也为在上的清窍,浊阴在上,清窍不利可致目眩,有时也可见到耳鸣耳塞嗅觉不灵等症状,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但此方剂与五苓散,泽泻汤等合方应用,会治疗更多,范围更广的痰饮病证。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小编猜你还想看: 久治不愈的咳嗽痰粘如胶 痰液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机制,肺排出了痰,也排出了细菌 痰不排净憋死人,掌握这4个排痰方法,可能嗓子轻松,肺部干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cd/7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倪海厦老师经典配方全集经方实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