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写的,他是草房子的主角。

——曹文轩

草房子里的故事

文|曹文芳

父亲是《草房子》里“油麻地小学”的校长。

小学校园四面环水,夏天,淹在了葱郁的树木间,远看是一座绿岛。到了秋天,树叶飘落,金泽草顶的房子一下子露在杲杲秋阳里,十分醒目。

校园里有树林、鱼池、竹园、菜畦,还有荷花塘。长得最茂盛的是竹园。早晨的薄雾缭绕着竹林,像仙女的披纱,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在竹林间荡漾。傍晚,晚霞染红了一根根青竹,鸟儿回巢,竹林渐渐宁静。

最初,父亲是靠种植梧桐树的树苗卖钱修缮校园。

我们那地方没有梧桐树,是父亲带了几个大个子学生,来到几十里外的城市公园,先和管理人员交涉,想到公园里剪下一些梧桐树的树枝培育树苗。其实,梧桐树本来就要每年修剪一次枝条的,可惜不管父亲怎么协商,人家都坚决不答应。

父亲很是无奈。等到暮色来临,父亲让孩子们潜入公园,爬上树去剪枝。上路时,还是被公园里的人发现,追了上来。父亲领着学生拼命地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地。

回到家,父亲把从公园里剪来的梧桐树枝精挑细选,剪出一根根树苗,插在泥土里培育。树苗成了父亲的命根子,天天给它们浇水。

这儿常年长水稻和麦子,学校里的树苗、竹子、藕……都显得十分罕见,处处惹人眼。父亲特别吝啬,村里人跟他要不到一根竹子、一棵树苗。起初,人们壮着胆子偷,可也奇怪,不管怎样隐藏都会被父亲发现,搞得村里人都十分怕他。母亲在外面打不尽的招呼,赔不尽的笑脸。回家埋怨父亲:“人家要一根竹子就给一根吧,都是公家的东西,把人都得罪光了。”可假日里,父亲去镇上开会,有人想打歪主意,来校园里转悠,母亲又让我悄悄地盯梢。

不但村里人眼红想偷,就是我们也想偷。一年夏日,荷花塘的荷叶绿得惹人,我在荷花塘边玩耍,莫名地涌起想吃莲藕的馋涎。那天,父亲正好出去有事,二姐就大着胆子藏在密密的荷叶底下给我踩藕。还没踩出一截藕,父亲就回来了,吓得二姐躲在闷热的池塘里不敢出来。

我没吃到藕,倒让二姐吃了大苦。

后来,我们家养了一只狗,很忠实地守着校园。狗的来历很蹊跷。一天,一只又瘦又小的狗窜到我家门口,缩在墙根不动。我倒了些剩饭给狗吃,狗吃出了甜头,赖着不走了。

这只狗很受父亲的宠爱。

村里人都熄灯了,狗在门外蹲着。一阵竹叶的瑟瑟声,狗猛然窜出去,吓得偷竹人一头钻进竹林后的厕所里。狗追了进去,把偷竹人逼上墙头,狗撵上去,咬住了他一只脚,那人挣脱了一只鞋,翻墙而逃了。

听到狗吠声,父亲起来一看,狗嘴里叨着一只鞋。第二天早晨,父亲去了竹林。一把斧头留在了竹林里,竹子一根也没有少。

谁也不敢再来竹林了,学校倒白白地捞了一把斧头。

父亲像庄园主一样守候着他的校园,坚决不让学校的林子里丢失一棵树,池塘里少一条鱼,竹园里少一根竹子。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父亲带着学生种植的。每天下午一节课后,都要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春天植树。夏天插秧。秋天刨藕。冬天,父亲拎着石灰桶,带学生们给树一棵棵涂上石灰防虫……

父亲一边指导学生做活,一边给学生讲历史故事,学生们被父亲幽默风趣的言语逗得捧腹大笑。他们喜欢上劳动课,就是想听父亲讲故事。

学生劳动的成果,得到了回报,父亲把卖藕、卖鱼、卖树苗的钱,给学生们买回图书,买回城里孩子们吹的洋号、敲的手鼓,买回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和篮球。

父亲带着学生在校园中间建一座小木桥,桥面是父亲用粗木棍一根一根搭建而成的。木栏杆上,有父亲雕刻的六盏桥灯和两幅木雕,木雕刻着一湾蓝色的海水和一轮鲜红的太阳。父亲给桥取名:朝阳桥。

我最喜欢在朝阳桥上玩了。

桥下是曲折的池塘,塘岸远远近近是柳树,绿得醉人。孩子们爱打杨柳扎柳球耍,做活的大人路过校园,爱在柳树下歇担子乘凉。

塘里穿梭着一群群红鲤鱼,拨弄着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

早晨,木桥、垂柳、池水笼罩在如烟如梦的雾霭里。站在桥上东望,一轮淡淡的太阳从阡陌纵横的田间缓缓升起。

黄昏,站在桥上西瞅,一轮红红的太阳,渐渐落入村里的土窑背后,池面映着夕阳的余晖,金光灿灿。

雨天,站在桥上,听那雨点落入池塘里,一片琮琮琤琤的悦耳声。

如今,这个故事的主角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和学生们共同创建的“油麻地小学”,成了草房子的一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a.com/scycd/10993.html